周恩来

周恩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周恩來)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本篇文章的中立性正确性都存在争议。
掛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对话页說明本文准确性及正確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出生日期 1898年3月5日
出生地區 江蘇淮安
妻子 鄧穎超
所屬政黨 中國共產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任  屆 第1-4屆总理
任  期 1949年10月—1976年1月
前任总理
继任总理 华国锋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1任國務院總理。(1949年—1954年稱政務院總理。)1958年前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歷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主席等職。

目录

[隐藏]

  • 1 生平经历
    • 1.1 简历
    • 1.2 1930以前
    • 1.3 1930-1937
    • 1.4 1937-1949
    • 1.5 1949-1966
    • 1.6 1966-1976
  • 2 影响与身后评价
    • 2.1 个人评价
  • 3 故居与纪念场所
    • 3.1 纪念文艺影视作品
  • 4 参考文献
  • 5 参看
  • 6 外部链接

//

[编辑] 生平经历

[编辑] 简历

  • 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祖籍浙江省绍兴市。
  • 1910年——在奉天省(今辽宁省)入读书院和小学堂
  • 1913年——入读天津南开学校。
  • 1917年——南开学校毕业,赴日留学。
  • 1919年——返回中国,参加天津学生界的五四运动。加入觉悟社。入读南开学校大学部(今南开大学)。
  • 1920年——赴法留学。
  •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
  • 1922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负责宣传工作。
  • 1923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旅欧支部,任书记。担任中国国民党巴黎分部筹备员、国民党驻欧支部特派员和代理执行部长等职,当选为执行部总务科主任。
  • 1924年——返回中国。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宣传部长。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
  • 1927年——5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8月1日,作为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南昌起义。

 

周恩来(1917年)

 

周恩来(1917年)

  • 1928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为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之一。
  • 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12月,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
  • 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
  • 1935年——遵义会议委托周恩来为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 1937年——任中共长江局副书记。
  • 1945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 1946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任政府总理(直至去世),并兼任外交部长(1949年 – 1958年)。
  • 1972年——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但未能及时展开治疗。
  •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去世。
中国共产党职务
  •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1956年
  • 中共中央副主席:1956年-1966年,1973年-1976年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56年-1976年

[编辑] 1930以前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生于江苏淮安城内驸马巷。祖籍浙江绍兴,其家谱记载先祖是宋朝学者周敦颐,并且与鲁迅(即周树人)同宗。近几代祖先在衙门做师爷。

1910年春,周恩来随伯父周贻庚来到东北,先在铁岭银岗书院学习,半年后转入奉天官立东关模范小学,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3年7月毕业,同年8月16日入天津南开学校学习。后在日本的明治大学学习至1918年。

1919年因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被当时的段祺瑞政府查封,被捕。获释后,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分别在法国、英国、德国柏林大學学习。南开学校《毕业同学录》中对他的评语是“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1924年孙中山推行“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主张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由季米特洛夫的推荐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戴季陶主任),后又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并主持建立中共直接领导的“叶挺独立团”。1926年发生“中山舰事件”后,周辞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之职。

1927年发动上海工人武装暴动,迎接北伐临近上海的国民革命军。同年“四一二政变”之后,国共合作破裂,周于8月1日与贺龙、叶挺、朱德等人一起发动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

南昌起义后,周恩来去上海组织了中共特别行动科,从事地下工作,包括情报收集、保护中共高层人物,并用暗杀的方式惩处投奔国民党的前中共党员,例如带人杀死了在租界内的中共政治局委员顾顺章的包括儿童和保姆在内的13人,引起了国际舆论和民众的红色恐怖心理。

 

周恩来与妻�邓颖超

 

周恩来与妻子邓颖超

1925年,周恩来与邓颖超结婚,无子女。周恩來英俊瀟灑,被认为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許多女性對他有好感,例如演《桃李劫》的陳波兒。

[编辑] 1930-1937

1931年底,周恩来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胜利。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周恩来于1934年随红军长征。长征初期,由於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機構皆遭國民政府破獲,長征各單位與上海失去聯繫,周恩来與博古、李德等人遂擔當軍事與政治的領導責任,史稱三人團。共軍在到達遵義之前,毛澤東處於被排擠的狀態。目前中共官方歷史統一的說法是,「三人團」受到所謂王明“左倾”路线影響,遭到刘少奇、毛泽东等人的批评,而在湘江战役中,红军折损过半,周恩來认识到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严重影响,在遵义会议中支持毛泽东的领导,对毛泽东重掌军权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遵义会议决定:周恩来为党委任的、对军事行动下最后决定的人。遵义会议后不久,又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毛泽东和王稼祥为成员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亦称新“三人团”),对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在以后的长征过程中,1935。8毛泽东逐渐取代周恩来,成为中共军事上的最高指挥者。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兵谏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周恩来代表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促成国共两党的抗击日本入侵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担任中共长江局副书记、南方局书记,王明为长江局书记,作为共产党的代表长驻当时的中华民国陪都重庆。

[编辑] 1937-1949

1939年7月,因坠马右臂骨折,导致右臂残疾(只能弯曲六十度)。

1941年发生皖南事变。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典故:曹植《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周恩来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1946年,作为共产党代表同国民党代表张群、美国方面马歇尔将军组成三人委员会,进一步谈判停止国、共两党军事冲突的协议。

1946年底,国共和谈失败,周恩来从南京返回延安。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1948年和毛泽东、任弼时一起领导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编辑] 1949-1966

 

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4年日内瓦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国务院(1954年10月25日前称政务院)总理,是中共第八、九、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

1949年-1952年他组织领导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均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他领导了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4年9月他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四个现代化)目标。1956年1月,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会后主持制订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发展规划》(十二年科技规划),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

 

周恩来手迹-- 1959年白帝城录李白诗

 

周恩来手迹– 1959年白帝城录李白诗

1961年-1965年为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和扭转经济困难局面,他和刘少奇、邓小平领导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使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0年8至9月间,他主持制定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个方针在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通过。他强调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综合平衡。1962年1-2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倡“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1963年1月,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他还特别关注水利建设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他对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文化工作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都给予特殊的关注。

1949年-1958年间周恩来还兼任外交部长,参与制定和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朝鲜战争时期,他领导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停战谈判工作。1953年12月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了作为国与国关系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经过谈判达成印度支那停战协议,使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1955年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抵印度尼西亚万隆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在会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促进了会议的成功,会后访问了印度尼西亚,双方签订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解决了印尼华人的国籍问题。他先后访问过亚洲、非洲、欧洲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的外国人士。

但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也指出:由于和苏联争夺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力,并且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的共产党势力从事反政府的共产革命,周恩来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受到了谴责。有人认为,在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排华事件与此有关,特别是印尼1965年的排华事件和周恩来指挥下企图帮助印尼共产党发动政变更是有直接关系。[1][2][3]

[编辑] 1966-1976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尽力利用各种渠道从不同的方面去减少动乱带来的影响,被江青等人称为“灭火队长”。周恩来支持了毛泽东对刘少奇的迫害,但也在毛泽东的默许下,保护了部分受冲击的党内外著名人士(但也有人认为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势力,也因此确保了他本人在和毛泽东、林彪、四人帮的斗争中的安全)。文革末期,周恩来重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对于复出后的邓小平给予大力的支持。

 

1972年周恩来欢迎尼克松

 

1972年周恩来欢迎尼克松

 

基辛格、周恩来和毛泽东

 

基辛格、周恩来和毛泽东

 

1972年周恩来和尼克松

 

1972年周恩来和尼克松

 

1976年四五天安门事件

 

1976年四五天安门事件

1972年2月,周恩来同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9月,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会谈,签署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当年周被查明罹患膀胱癌,但未得到及时治疗而被迫带病工作。1974年6月,周恩来被迫住院;10月,在周恩来的提议下,邓小平担任第一副总理;12月,周恩来抱重病两次前往长沙,亲自与毛泽东讨论第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成功挫败了四人帮的“组阁计划”。1975年,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解放军总参谋长,在周恩来的支持下着手对当时的局势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因膀胱癌于北京市逝世。他的死讯成为“四五”运动的导火线。然而,一些海外学者根据尚未公开的文革历史档案以及部分当事人的回忆录,认为周的癌症治疗延误是由毛泽东授意的,并且邓小平的复出,亦被认为是毛泽东对于周在林彪死后影响力剧增的“抑制措施”。

周恩来去世后,遵其遗嘱,遗体火化不保留骨灰,骨灰由邓颖超亲自撒到北京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入海口及黄海黄河入海口。灵车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自发组织起来悼念周恩来的百万群众聚集在道路两边,即“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国大陆各地举行了广泛的自发纪念活动。仅仅几天时间,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就放满了群众所献给周恩来的花圈。

4月5日,是中国的清明节。北京群众为纪念周恩来,自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称为“四·五天安门事件”。但毛泽东将此事件定性为“反革命事件”。毛泽东去世及四人帮被粉碎后,此事件被反定性为“革命事件”,与当时中国大陆其他地方发生的悼念周恩来的集会并称“四五运动”。“四五运动”为打倒四人帮和结束文化大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

[编辑] 影响与身后评价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之一,也是中共历史上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他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多起重大事件的进程都有重要影响。

中国大陆有许多人认为他有”伟大人格魅力、潇洒从容的仪态、处事风范”。很多80年代后出生的新一代中国人将其视为“完美”和“最高尚”的代名词。

周恩来被广泛认为是一位务实主义者,具有卓越的行政管理长才和折冲调停的外交手腕,但批评者认为他原则性不够强,这反映在他在中共建政后、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多次违心地自我检讨、对毛泽东的决策妥协退让。

有人认为:周恩来和毛泽东的合作关系维持了整整四十年,一直持续到周本人病逝为止。尽管两人的性格气质截然不同,却共同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舞台上 扮演一对相辅相成的政治搭档,毛主要扮演”掌舵”的精神领袖的角色,周则扮演小心翼翼的执行者,是内政外交的大管家,正所谓“谋事在毛,成事在周”。周恩 来凭借其独特的政治智慧,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中唯一一直屹立不倒的核心政治人物(从20年代初进入中共领导核心到1976年逝世,历时超过半个世纪)。

在中国民间,周恩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形象和崇高的声望。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受政府监管控制的公共领域内,亦出现了不少对国家领导人的调侃内容,然而在这些调侃内容中绝少见到周恩来的名字,包括在言论最为无忌的网络上。在大陆青年一代中甚至出现了以他取代毛泽东成为国家凝聚与团结核心的倾向.

[编辑] 个人评价

在文革高潮时,少数红卫兵要批斗周恩来,毛泽东说:“那好吧,让我也和他一起被挨斗吧!”1974年,毛泽东又在长沙对王洪文说:“对周恩来的任何攻击,必将遭到人民的坚决反对。”

邓小平对周恩来在文革中表现的评价,基本上代表了1978年后中共的官方立场,他说:“没有总理(指周恩来)文革的结果可能更糟;没有总理文革也不可能拖那么长。”“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指周恩来)所处的地位十分困难,也说了好多违心的话,做了好多违心的事。但人民原谅他。”陈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也指出:“没有周恩来同志,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回忆录《领导人》中,评价周恩来是“我们时代最有造诣的外交家之一”、“我所认识的最有天赋的人物之一”,“一座冰层覆盖着的火山”。他还说:“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4]

著名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钱学森说:“许多党外人士说,我们是认识周恩来才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相信周恩来才相信中国共产党的。” [5]

中国著名作家冰心晚年说:“周恩来总理是我国二十世纪的十亿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6]

前中共中央委员、中共党史专家李锐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中讲到周恩来:“周恩来心里不明白吗?他不了解毛泽东吗?他不知道毛泽东做的这一套对还是不对吗?他心知肚明,但是他没有办法,他只能当丫头,你要我干什么我干什么。……那本《晚年周恩来》是香港出版的,作者高文谦……这本书中,关于文革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系,那些文革的内情啊,都写得相当具体。我没有细看,我翻了一下,他写的符合事实。”[7]

[编辑] 故居与纪念场所

  • 浙江绍兴:周恩来祖居
  • 江苏淮安楚州区:驸马巷周恩来同志故居、周恩来纪念馆
  • 江苏淮安清河区:漕运西路周恩来童年读书处(万公馆,外祖父家)
  • 辽宁沈阳: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
  • 辽宁铁岭:铁岭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
  • 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周恩来青年时代在津革命活动纪念馆天津觉悟社纪念馆
  • 北京: 西花厅周恩来故居,毛泽东纪念堂的周恩来厅
  • 陕西延安:周恩来枣园故居
  • 广东揭阳:周恩来揭阳革命活动旧址
  • 日本京都:周恩来诗碑,位于日本京都西北岚山山麓的龟山公园。
  • 武汉大学珞珈山上周恩来故居

[编辑] 纪念文艺影视作品

  • 1998年,大型电视专题片《百年恩来》。
  • 1998年,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
  • 1990年,纪录片《周恩来》
  • 电视连续剧《周恩来》
  • 1991年,故事片《周恩来》
  • 1979年,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
  • 歌曲:《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的一首诗,傅庚辰作曲。

[编辑] 参考文献

  • 《周恩来自述》 人民出版社,2006年,ISBN 7010056390
  • 《周恩来选集》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2004年,ISBN 7010039623
  • 《晚年周恩來》高文謙 著,美國明鏡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ISBN 1-932138-07-2
  • 《周恩來的晚年歲月》劉武生 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ISBN 7-010053-38-3
  • 《周恩来军事文选(全四卷)》 人民出版社,ISBN 7010026467
  • 《周恩来年谱1898-1949》 中央文献,2006年,ISBN 7507304094
  • 《周恩来年谱1949-1976》 中央文献,1997年,ISBN 7507303748
  • 《周恩来》 (英)威尔逊,2006年,ISBN 7010056390
  • 《周恩来总理生涯》 熊华源 廖心文,人民出版社,1997年,ISBN 7010025444
  • 《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 曹应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ISBN 7208059640
  • 《周恩来与邓颖超》 张颖,东方出版社,ISBN 7506021900
  • 《西安事变前后的周恩来》 郝建生,中央文献出版社,ISBN 7507315509
  • 《大智大勇:周恩来在1946》 肖振才,中央文献出版社,ISBN 7507320111
  • 《周恩来与日内瓦会议》 钱江,2005年,ISBN 7801991893
  • 《周恩来万隆之行》 熊华源,2002年,ISBN 7507311775
  • 《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 陈扬勇,重庆出版社,ISBN 7536676123
  • 《重拳出击: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之后》 陈扬勇,重庆出版社,ISBN 7536676115
  • 《周恩来画传》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ISBN 7220070144
  • 《红镜头中的周恩来》 杜修贤,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ISBN 7205055040

[编辑] 参看

  • 四个现代化
  • 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编辑] 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看或添加與此条目相关的摘錄:

周恩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周恩来

  • 周恩来纪念馆
  •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 绍兴周恩来纪念馆
  • BBC专访:高文谦谈《晚年周恩来》,2003年4月5日
  • 周恩来 – 历史我记录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