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

劉少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刘少奇
出生 1898年11月24日
湖南寧鄉縣
逝世 1969年11月12日
河南開封
妻子 王光美
政黨 中國共產黨
第二任國家主席
任期
1959年4月27日—1968年10月31日
第1屆委員長
任期
1954年-1959年

劉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本名或譜名紹選,字渭璜。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並迫害致死,1980年後被中共全面平反並恢復一切名譽。

目錄

[隐藏]

  • 1 生平
    •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 2 「文化大革命」
  • 3 平反及評價
  • 4 家庭
  • 5 著作
  • 6 職銜
  • 7 相關條目
  • 8 注釋
  • 9 外部連結

//

[編輯] 生平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劉少奇生於湖南省寧鄉縣富庶的農民家庭,與毛澤東在同一所中學就讀。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University of the Toilers of the East)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劉少奇從莫斯科回國,幾次領導鐵路工人罷工,其中最著名的是當年9月同李立三等領導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在1925年至1926年間,劉少奇在湖北和上海又多次領導政治運動和罷工,成為中共白區工人運動的主要負責人之一。1927年劉少奇當選中共中央委員。劉少奇在長期白區工作中逐漸總結出一套「深入群眾、長期隱藏、積蓄力量」的鬥爭方針,並對當時中共中央內部所謂關門主義和冒險主義的「左」傾錯誤進行抵制,這與毛澤東當時的思想和鬥爭策略不謀而合。

1929年夏調任滿洲省委書記,發動了反對中東路事件的鬥爭。同年8月22日在奉天(今瀋陽)紗廠門口,因煽動罷工嫌疑被捕,未暴露身份,9月中旬經奉天高等法院判決,「證據不足,不予起訴,取保釋放」。該事件在文革中被利用,誣陷劉為叛徒。

1932年,劉少奇擔任福建省委書記。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在遵義會議上,劉少奇是毛澤東的堅定支持者之一。1936年擔任中共北方局書記,領導該地區的抗日運動。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劉少奇堅決執行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的「深入敵後、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的方針,領導了開創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工作。1941年皖南事變後,劉少奇出任新四軍政委兼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與陳毅等人重建了新四軍,擴建了華中抗日根據地。1939年至1941年間,劉少奇作了《論共產黨的修養》等著名演講。1943年返回延安並當選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對毛澤東思想作了中共歷史上的第一次系統論述,將「毛澤東思想」明確寫入黨章,並提出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毛譯東思想作為全黨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在中共七大選舉的領導集體中,劉少奇名列中央五大書記第二位(依次為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同年抗日戰爭結束,在毛澤東赴重慶同蔣介石進行重慶談判期間,劉少奇在延安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職務,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攻佔延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留在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劉少奇和朱德轉移到華北負責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的工作。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劉少奇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9月,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他在制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針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59年,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以毛澤東的接班人的面目出現,主持中央一線工作。

[編輯] 「文化大革命」

1960年代初起,劉少奇在毛澤東倡導的三面紅旗以及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與毛澤東政見相左,因而成了「文化大革命」的第一號「革命」對象──全國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1966年被解除中共中央副主席職務。1967年開始被軟禁在北京的家中。1968年,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工作和黨內生活極不正常的情況下,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批准了關於劉少奇的「審查報告」,將劉少奇定性為「叛徒內奸工賊」,撤消其黨內外一切職務並永遠開除出黨。

 

文化大革命时期“批斗”刘少奇的海报(1968年)

 

文化大革命時期「批鬥」劉少奇的海報(1968年)

1969年10 月17日,他被押送到開封市內北土街十號「監護」。他的病本非難症,只因治療不及時,引起多種併發症,特別是中共上級通知——不宜透視、拍片、會診,不久 又將北京來的人員和藥品全部撤回,終於致使劉少奇在當年11月12日凌晨六時蒙冤病逝,享年71歲。劉少奇逝世後,遺體就地秘密火化,「火化申請單」使用 的姓名是「劉衛黃」。 [1] [2] [3] [4]

[編輯] 平反及評價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決定為劉少奇平反,恢復了他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之一的名譽。5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遲到」的追悼會。當天全國下半旗誌哀,並停止一切娛樂活動。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詞,共和國建國以來最大的冤案終於取得平反。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從理論到實踐將「文化大革命」全面否定,認定「文革」是「一場由領導者(毛澤東)錯誤發動,被江青(四人幫)和林彪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並將毛澤東一生的功過「七三開」。

儘管多數人認可《決議》的結論是客觀的,但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看法。有些人認為把毛澤東在「文革」後所犯的錯誤大多推到了林彪和四人幫頭上,是不夠實 事求是的,更有激進的中國人認為仍然在官方宣傳機器上保留毛澤東的名譽,是共產黨的一個自行方便但眼光短淺的下臺階,他們否認官方修訂的歷史,並借用劉少 奇自己的話:「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也有一些人在目睹了改革開放後帶來的兩極分化、貪污腐敗和道德淪喪之後,轉而堅信毛澤東「文革」中「打倒新生資產階 級和走資派」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正確性,因此也要求重新評價「文革」。還有少數人認為「文革」中毛澤東和劉少奇的鬥爭純粹是中共內部黑暗 的權力鬥爭,並沒有必要同情劉少奇。

1987年4月發行之第四套人民幣100紙幣(1980年版與1990年版)上,他成為紙幣正面四人浮雕像之一,其餘三位分別為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

[編輯] 家庭

劉少奇結婚六次,最後一位妻子是王光美。

妻子 兒女 備註

[編輯] 著作

劉少奇著有《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等多篇,收入《劉少奇選集》。

[編輯] 職銜

  •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1945年–1956年)
  •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副主席(1949年–1954年)
  •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54年–1959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9年–1969年)
  • 中共中央副主席(1956年–1966年 ,位列第一)

[編輯] 相關條目

  • 劉少奇語錄
  • 文化大革命
  • 毛澤東
  • 鄧小平
  • 四人幫
  • 林彪

[編輯] 注釋

 

  1. 王光美小傳 讀書頻道_新浪網
  2. ↑ 《劉少奇之路(全4冊)》
  3. 星島環球網 文化大革命40周年
  4. 臺大政研所主任明居正:中共領導人的悲慘下場

[編輯] 外部連結

 

您可以在維基語錄中查看或添加與此條目相關的摘錄:

劉少奇

  • 劉少奇紀念館
  • 鄧小平在劉少奇追悼大會致悼詞
  • 劉少奇生平大事年表
  • 劉少奇 – 歷史我記錄
  • 四清運動實錄
  • 變局·七千人大會始末
  • 劉少奇死亡的具體原因和過程
  • 文革揭批材料 – 王光美是什麼貨色

Leave a comment